网站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弘扬陇师精神 全力拼搏升本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7日

马勤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陇南师专“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坚持培育陇师精神,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在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中,我们逐步培育和形成了具有陇师特质的办学精神,即力行以苦的坚定意志,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养正育德的优良传统,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党委书记司跃宁在学校四届三次教代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升本的冲刺阶段、决胜阶段,我们要弘扬陇师精神。在学校80年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中,陇师人积累凝炼出具有独特品质的精神、理念和性格,我们把这种珍贵的精神品质概括为陇师精神,无论在66年的中师办学阶段,还是在14年的专科办学阶段,我们之所以由小到大,一步步走来,现在已经具备冲刺本科院校的条件,就是因为我们有这种难得可贵的陇师精神。在升本的攻坚阶段,我们要充分发掘这种精神,弘扬这种精神,一如既往地将陇师精神作为我们升本的精神源动力。在学校冲刺升本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时刻保持一种昂扬的奋发有为的精神,要有精气神,要有发力冲刺的精神面貌,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新业绩,实现新跨越。

陇师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陇南师专的前身成县师范初创时期,正值“芦沟桥事变”发生不久,抗日浪潮风起云涌。成县师范第一任校长王乐恺,鼓励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他把“坚苦奋达”四字定为校训,每字之前加上注释,即:持志须坚,力行以苦,朝夕勤奋,兼善求达。力行以苦的坚定意志即来源于此。

陇师精神的第一句话是力行以苦的坚定意志。身体力行以苦为师。先哲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意志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意志的坚韧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质。这是最能体现人的意志的一种品质。坚持性强的人能根据目的要求,在长时间内毫不松懈地保持身心的紧张状态,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不变,直至达到目的。在遇到困难时,它能激励自己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始终如一地完成意志行动。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意志坚持性的表现。凡有成就的人,都有极强的意志的坚持性,都有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可见,意志的坚韧性品质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陇师精神的第二句话是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明朝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又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其含义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导学习与立志,又倡导学以致用,崇尚实践。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重视“知行合一”。他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他还多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

陇师精神的第三句话是养正育德的优良传统。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继承和发扬过去优良的办学传统,重新确立了"养正育德,博学新民"的新校训。“养正育德”出自《周易》,即希望教育者注重培养学生端正的心性及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博学新民”出自《礼记》。《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尽地探索事物之原理,谨慎思考,辨别事物的真相,一旦获得真理就去坚决地实践它。大学教育的根本是显明其先天固有的善良德性,在自明其德之后,又当推以及人,达到修己立人,更新民众,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达到“至善”的理想境界。

确立“养正育德、博学新民”为校训,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师生,培养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坚持和实践真理之精神,就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复兴中华民族之大业;就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陇南乃至全省基础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的中坚力量。

陇师精神的第四句话是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发扬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需要有足够的热情和勇气。创新就是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就是从有到优,做到更高更好。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突破,一般来说,需要冒一定风险,甚至付出代价。然而实际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却习惯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甘于平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因为他们担心创新失败,丢口碑、丢政绩,甚至丢乌纱帽,而不敢创新进取。践行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睁大眼睛看世界,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具备改革者的热情、胆量和气度。培育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是党性原则、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全力以赴,不能有丝毫懈怠;遇到矛盾和问题,要迎难而上,不能有丝毫退缩;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要挺身而出,不能有丝毫逃避;出现问题和失误,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有丝毫推诿。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这种精神是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它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的“精、气、神”。它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学校精神,就是一种团队精神。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展示出强大的内聚力,它能够把学校所有成员都团结在这面精神的旗帜下,真正发挥鼓舞士气、凝聚师生力量的作用;它能使群体的每个成员产生一种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服从群体,服从大局;它能使学校每个成员都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觉得自己的进退荣辱与群体息息相关,整个群体成员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学校精神具有强大的熏陶功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其是熏染更为重要。为什么一届又一届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从本校的学校精神、校风教风中受到陶冶和启迪,甚至终生受益,铭志不忘呢?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校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一个学校的校风决定了该校群体的心理定势,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致的态度、共同的行为方式,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个体的心理和精神领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而是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学校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通过这种熏陶和感染,引领学生获取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观点、生成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学校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充分发挥学校精神,为师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一所精神爽、风气正的学校,还犹如一座春风化雨的熔炉。一个学校如果有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校纪,优美整洁、文明礼貌的校园环境,严谨刻苦、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心理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进步,无疑会产生有力的群体促进效应。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