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动态 >> 正文

我院教师豆学兰、高志辉在《甘肃日报》发表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5日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

豆学兰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建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赓续红色血脉。在陇南这片红色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留下了感天动地的革命故事。步入新时代,推进全省文化建设,陇南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传承好红色基因,不断开创陇南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书写陇南文化建设的新篇章,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绚烂光芒。


厚植红色文化根基,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是陇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八县一区的红色文化主题纪念馆,如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等都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陇南红色文化除了有形的资源外,还有一些是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比如包括了红色歌谣和红色影视在内的红色文艺作品,红色歌曲《两当怀念》《到陕北去》《想红军》,红色影视《摩天岭》《红色两当》《北上——长征在哈达铺》《青山作证——陇南地下党纪实》等,都是陇南红色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陇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赓续红色血脉,就要依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赋予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新的时代内涵,这样才能持续彰显红色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厚植红色文化根基,不断增强陇南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挖掘红色文化思想内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脑入心。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陇南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深刻阐释陇南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强化陇南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陇南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全过程,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脑入心,更好地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强化铸魂育人功能。革命传统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要结合新时代特点,深化主题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陇南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奋斗历程的光辉见证,是铸魂育人的生动素材,在青少年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独特鲜明的优势,能够让青少年深刻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我们要利用好、传承好、发扬好红色文化,把红色基因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融入到日常文化活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构筑红色教育新型平台。陇南红色文化的传播要立足文化建设实际,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充分利用数字化发展优势,与当今社会文化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互联网+红色文化”的传播模式。依托各类专题网站,加快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红色文化专题网站的功能性建设,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综合性网络平台,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增强红色文化自信,突出红色文化价值,着力提高红色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为乡村振兴筑牢思想文化根基

高志辉

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实现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神支撑。在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塑好乡村之“形”,还要铸起乡村文化之“魂”,为乡村振兴筑牢思想根基和文化根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一经群众掌握,就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这是一切成就的源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就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积极培育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投身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新。马克思主义肯定了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把人民群众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民这个中心,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检验标准。铸起乡村文化之魂,要求乡村文化建设者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的,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乡村文化发展为了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保障农民文化权益,实现农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福祉。


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乡村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植根于农民群众的文化血液和内心世界,成为农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精神标识。乡村文化的动态发展是其恒常的存在方式。立足新时代,坚持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铸起乡村文化之魂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勇于汲取精华、抛弃糟粕,移风易俗;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不断创新乡村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新时代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以科学的实践观激活乡村文化发展要素,深化乡村文化体制改革,在实践中实现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文化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要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乡村文化注入新血液、新养分,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坚持乡村经济与文化的同步融合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既要注重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要重视乡村文化的高质量发展。铸起乡村文化之魂,要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鼓励新型文化企业入驻乡村,激活乡村文化要素,推动乡村文化服务公平化,培育新型乡村文化业态和服务方式,加快乡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乡村文化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要做足乡村文化文章,用好乡村文化力量,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协调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