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文化振兴提升陇南乡村价值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3日

文化振兴提升陇南乡村价值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孟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2025年4月中共陇南市委陇南市人民政府在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持续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为陇南全面乡村文化振兴和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新时期陇南乡村文化振兴在制度建设、移风易俗、新风新貌培育等方面均取得有效进展,成为激活产业、凝聚人心、传承文化的核心动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一、文化振兴提升陇南乡村价值的内在逻辑

以文化产业多元化提升乡村经济价值。乡村文化产业是文化传承的创新载体,是乡村文化价值转化的重要支撑。通过市场化、创意化运作,将传统农业、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等乡村文化基因融入乡村产业体系,构建“文化基因+多元产业”产业体系,挖掘乡村内生资源,提升乡村经济价值。陇南在深化业态融合方面培育多元化文旅业态,如“文旅+康养”,“文旅+非遗”,“文旅+农业”,“文旅+科技”,已建立28个中国传统村落、24个省级文旅振兴样板村,乡村旅游收入占比超35%,大大提升了乡村经济价值。

以发展绿色生态提升乡村生态价值。通过生态开发、利用、保护、修复等手段构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广绿色种植、有机农业,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智慧理念,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乡村生态价值。陇南近年来通过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建设了一批绿色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和示范点,建设一大批“和美乡村”、“5155”乡村建设重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2024年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稳居全省前列,大大提升了乡村生态价值。

以传统习俗时代化提升乡村文化价值。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创新,挖掘传统习俗文化资源,通过场景重构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形式将传统习俗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价值和现代文化价值体系相结合,激活代际文化共创,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乡村文化价值。陇南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传承保护文县傩舞池哥昼、武都高山戏、西和乞巧节等农耕文化,打造徽县马勺脸谱、西和刺绣柳编、文县白马漆盘、礼县秦文化系列等非遗文创产品。通过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发展,进而使民俗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大大提升了乡村文化价值。

以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升乡村社会价值。价值层面通过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将孝善、诚信、互助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村民日常行为准则;自治层面通过重构乡村文化共同体意识加深乡村情感纽带,增强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法制层面通过道德教化提高村民遵纪守法的道德共识,降低法治成本,从而提升乡村社会价值。陇南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方面,创新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内容、丰富内涵,发挥好政策宣传,倡树文明新风等积极作用,推动乡村治理的综合性平台建设,常态化加强和规范村务公开,大大提升了乡村社会价值。

二、进一步加强文化振兴提升陇南乡村价值的实现路径

继续挖掘优质文化资源,拓展乡村文化产业领域。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继续挖掘优质文化资源,拓展乡村文化产业多元化领域,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构建市场导向的现代产业体系。陇南拥有着大量蕴藏着重要的产业价值的文化要素禀赋,要立足现状,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坚持差异化原则,根据文化特色与资源禀赋制定个性化产业方案,探索和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化新型道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升乡村经济价值,带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

以文化为引领,加强绿色文明乡村建设。乡村生态振兴需以文化为引领,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与绿色发展理念相贯通,让构建绿色文明发展理念成为共识,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乡村生态价值。陇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乡村生态文化,要充分发挥这方面优势,通过普及宣传弘扬生态文化,树立生态价值观、发展观,提升村民生态环保意识。加强生态科研技术研发,推动生态农业与绿色产业发展。生态农业是陇南市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陇南市应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制度化的生态治理体系,实现传统生态理念与现代治理的融合。

加强乡村文化认同,促进乡村社会进步。乡村文化振兴需解决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传承发展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存在一定的理念制约、主体制约、载体制约以及空间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价值,对其价值挖掘和利用还不够。陇南位置独特,历史悠久,多民族文化融合,社会文化边缘性和多元化特色明显。要立足于自身乡村文化特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在扬弃中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整合农耕文明演进中优秀文化元素,激活代际文化共创,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重塑乡村伦理秩序。要继续挖掘传统民俗文化,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发展,进而促进乡村社会进步。要培育家风文化涵养乡风文明,通过系统化活动将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激活乡村治理活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党组织核心作用,强化基层组织在凝聚人才、整合资源中的关键作用,提升治理效能。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通过思想宣传教育将法治要求转化为村民的内在价值认同,使法律规范成为社会成员自发遵守的道德共识。要发挥村党组织和村民的自治作用,让村民成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受益者、重要参与者和最终评判者,要增强村民的治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健全和完善村规、村民会议等制度。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乡村治理,为乡村治理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通过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作者系陇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