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3日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其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这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五个认同”的新时代青年指明了方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内容,通过构建多维育人体系等措施,培养具有坚定民族认同、深厚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一、以课程协同为基础,构建浸润式育人课堂

课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特色课程”的协同育人体系。一是在思政课中系统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突出各民族共同反侵略、求解放的历史叙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阐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下的共同体形成逻辑,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强调民族团结的法律保障与道德责任,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结合地缘文化剖析茶马古道上各民族跨越山川阻隔、互通有无、共同繁荣的交往历史。二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非思政课程中挖掘民族团结、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三是开发特色课程。通过系统化设计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教育实践,在知识传授中自然渗透“多元一体”的共同体意识,实现文化认同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教学中系统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如以莫高窟艺术中的多民族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吐蕃时期壁画中的汉藏艺术融合),实证甘肃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枢纽作用。通过将地域特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载体,实现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本土化落地。总之,高校通过以上措施要形成“课程门门讲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氛围,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开花”。

二、以师资建设为关键,锻造专业化育人队伍

思政教师是思政教育的“关键变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锻造“六个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专题培训、学术研讨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使其准确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精准滴灌”式话语,增强课堂吸引力。除此之外,还要构建多元授课主体,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邀请民族学专家、民族团结模范人物、实践基地导师参与授课,全方位提升育人能力。

三、以实践活动为纽带,搭建知行转化平台

实践是认知的深化。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构建“校内体验+社会实践+数字赋能”的实践体系。一是打造沉浸式实践课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民族团结历史场景,与文化馆共建“第二课堂”,开展民族非遗文化、技艺传承等活动;二是组织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支教”“志愿服务”“重走长征路”等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陇南师范学院师生结合实际和专长开展“舟曲支教”“新疆支教”“民族团结志愿服务”“重走长征路”“民族地区推普”实践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还通过亲身体验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育人实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论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

四、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构建智能化育人生态

数字化时代需以技术拓展教育边界。一是建设资源数据库。整合民族理论素材、权威媒体报道、音视频资料,分类管理并实时更新,为教学提供权威素材。二是开发线上学习平台。依托MOOC打造“云课堂”,设计“民族知识闯关”“文化体验VR”等互动模块,突破时空限制。三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通过校园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推送民族团结故事,利用人工智能监测网络舆情,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通过情景化学习与互动学习,使参与学生获得感显著提升,数字化教育手段使教育更生动、更具感染力。

五、以文化浸润为核心,厚植精神认同根基

文化认同是共同体意识的核心。高校需通过文化浸润实现价值内化。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四史”教育、经典诵读、传统节日庆典等,强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认知。二是强化“五个认同”教育。在课程与活动中贯穿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培育。三是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将民族音乐、舞蹈、体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民族学生结对子”“混班混宿”等,在共居共学中深化情感联结。四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举办“石榴杯”朗诵比赛、红色情景剧展演,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比如,陇南师范学院通过“石榴籽一家亲”主题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情感联结、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六、以制度保障为依托,健全长效化育人机制

制度保障是思政教育长效的关键。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建立“组织领导+考核评价+校地协同”的支撑体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校级领导小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教师考核指标,制定年度实施方案,确保工作有目标、有方向;二是优化评价体系。将相关内容纳入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估,建立“教师自评+学生反馈+督导评价+社会参与”的多维机制,以评促改;三是推动校地协同。与地方政府、长征纪念馆共建教育基地,共享资源,形成“校内教育—社会实践—社会反馈”闭环,确保教育不流于形式,形成常态化机制。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战略任务。通过构建课程协同体系、锻造专业师资队伍、搭建实践转化平台、打造数字育人生态、深化文化浸润熏陶、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引导青年学生将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多有理想、有担当、能奉献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陇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