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从甘肃的“不可替代”解锁抗战“胜利密码”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3日

从甘肃的“不可替代”解锁抗战“胜利密码”

杨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指出:“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甘肃是党和红军的战略大后方,兰州‘八办’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甘肃虽远离抗战前线,却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生动诠释了抗战“胜利密码”的深刻逻辑。

党心如磐:从“两点一存”看党的“中流砥柱”

陕甘革命根据地以其“两点一存”的非凡地位,成为党领导抗战的坚强核心堡垒。党中央立足于此,如同巨轮掌舵,指挥若定,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此酝酿、成熟并辐射全国。陕甘宁边区模范践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为例,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使边区政权极具代表性与凝聚力;减租减息政策兼顾农民与地主利益,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廉洁高效的施政作风,更是赢得了民心,让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甘肃广大地区,中共甘肃工委作为党在国统区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着隐蔽战线上的关键作用。中共甘肃工委坚决贯彻党中央方针政策,在险恶环境中秘密发展组织,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领导发动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组织成立“甘肃青年抗战团”等进步团体,团结各界爱国力量;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利用合法与秘密渠道,传播党的主张,揭露日寇暴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径,唤醒民众觉悟;组织支援前线,动员群众捐款捐物、参军参战;搜集情报,营救同志,为党中央和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提供重要信息支持和安全保障。正是党中央在甘肃的稳固存在、陕甘宁边区的光辉实践以及中共甘肃工委在国统区的英勇斗争,确保了全党意志的高度统一、战略方向的无比正确,成为支撑持久抗战直至胜利的“中流砥柱”。

军心畅通:从“国际交通线”看八办的“桥梁纽带”

抗战时期,偏远的甘肃因一条条隐秘而坚韧的“国际交通线”,跃升为关乎全局的战略枢纽。兰州八办正是这条生命线上的关键“桥梁纽带”。它肩负着沟通延安与共产国际及苏联的重任,冲破日军严密封锁与国民党顽固派的重重阻挠,开辟并维护着陆上与空中秘密通道。这条“西北国际交通线”堪称抗战动脉,将来自苏联的宝贵战略物资及英勇志愿战士,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主要战场。它积极营救和转移西路军失散将士及爱国进步人士,保护了革命火种;广泛开展统战工作,团结甘肃地方实力派与各民族上层,为党在西北的活动争取了宝贵空间;深入发动群众,为抗日前线输送了大量优秀兵源。与此同时,中共甘肃工委的地下网络,在情报传递、人员掩护、物资转运等方面,为八办的安全高效运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两者协同配合,共同织就了这张支撑抗战的生命之网。正是八办在甘肃的高效运转与“桥梁纽带”作用的极致发挥,畅通了军心、保障了军需、凝聚了军力,为持久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和国际声援。

民心所向:从“战略大后方”看人民的“战斗堡垒”

甘肃作为抗战的“战略大后方”,虽远离主要战场,但全省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感召下,将家园建设成支援前线的坚固“战斗堡垒”。在陕甘宁边区的直接引领和中共甘肃工委在国统区的深入动员下,甘肃人民的抗战热情被空前激发。甘肃人民节衣缩食,踊跃缴纳救国公粮、认购救国公债,为前线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玉门油矿在艰难条件下开发,生产出维系战争机器运转的“工业血液”,打破敌人封锁。兰州成为重要的工业内迁地,一批工厂复工生产,为前线输送军需。无数陇原儿女胸怀家国,告别亲人,奔赴抗日前线,浴血奋战于各个战场,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彰显甘肃人民保家卫国的赤胆忠魂。中共甘肃工委在国统区积极动员和组织进步青年,通过八办等渠道,将他们输送到延安和抗日前线,成为重要的兵源补充。甘肃接纳安置大量来自沦陷区的难民、学生和机关单位,提供安全栖身之所。全省各民族在“团结抗战”旗帜下空前团结,共同维护大后方稳定。甘肃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巨大的牺牲,在后方构筑起一座无形却无比坚固的“战斗堡垒”,成为前线将士最可靠的后盾。

甘肃在抗战中所展现的“不可替代”作用,是伟大抗战精神在特定地域的生动实践与璀璨结晶。党心如磐的引领如灯塔照亮航程,军心畅通的保障似血脉输送力量,民心所向的凝聚若基石托举胜利,三者同频共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密码”。伟大的抗战精神,历经血火淬炼,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驱动复兴的不竭“动力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甘肃的抗战荣光,我们更加深刻领悟到坚持党的核心领导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紧紧依靠人民是创造伟业的力量源泉,团结奋斗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新时代新征程上,甘肃人民必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昂扬的斗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续写新的辉煌篇章,让伟大的抗战精神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照亮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

(作者系陇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