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抗战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杨 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中华民族历经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战史诗,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陇南儿女怀着非凡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斗争,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救亡斗争的陇南实践。抗日战争爆发后,陇南各地青年学生率先行动起来。1934年,在成都市成城中学读书的武都籍学生杨陇人返回家乡,全面抗战爆发后发起成立了“武都青年抗战团”。1937年冬,在兰州读书的武都青年学生李茂春、陈子恪等组织寒假返武的旅兰学生,成立了“抗日救亡宣传队”。1939年,礼县成立了战区中小学教师甘肃服务团礼县分团。1938年,北平大学毕业的成县籍进步知识分子卜宪基,担任成县师范教导主任后,组织成立了“成县师范抗日救亡宣传队”。他们组织宣传队、歌咏队、抗战剧团,用喊口号、演讲、歌咏、话剧、标语、壁报、漫画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号召民众团结起来,打倒日寇,保卫祖国。陇南地下党组织初建之际,就积极投入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中。1937年,苏河(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返回家乡两当后,组织了“两当抗日救亡剧团”,到街头、乡村演出,并到天水、成县、徽县一带巡演。1938年,徽县党组织广泛组织各学校师生办墙报、编演抗日文艺节目,发动群众进行抗日募捐。1940年初,中共党员王锐青回到武都后,根据甘工委和徽县县委“以公开职业掩护党的工作和组织各种进步团体,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的指示,发展了两个党的外围组织,一是“武都教育用品合作社”,二是“武都青年维梓团”。在苏河、王锐青等共产党人的发动和影响下,陇南民众的抗日热情不断高涨,纷纷捐款捐物,大力发展生产,为抗战提供了有力的物资支持。众多陇南热血男儿毅然投身军旅,奔赴抗日前线,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誉。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有数万陇南热血青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辞亲人、别故土,怀着坚定信念,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保家卫国的疆场,付出了重大牺牲,仅在惨烈的中条山战役中,牺牲的陇南籍官兵就达四五百余人。陇南儿女舍生忘死、报效祖国的壮举,将永远镌刻在中国抗战的历史长卷中,熠熠生辉,激励后人。
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从思想引领看,抗战精神是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精神纽带。它时刻警醒我们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彰显团结奋斗的力量。在陇南的发展过程中,弘扬抗战精神能够厚植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让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携手奋进。于社会发展而言,抗战精神所蕴含的坚韧顽强和拼搏奋斗精神是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当前陇南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期,面临诸多挑战,亟需传承抗战时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坚韧毅力冲破发展瓶颈,推进现代化建设。在文化传承维度,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陇南抗战文化遗产丰富,传承和弘扬这一精神有助于深度挖掘、保护本土抗战文化遗产,筑牢文化自信根基,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赓续红色血脉的陇南担当。为了更好地让抗战精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发挥作用,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大力弘扬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斗力量。强化抗战历史教育是筑牢精神根基的关键。学校、家庭、社会应协同发力,通过课堂教学、主题展览、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让抗战历史知识走进校园、社区与家庭。同时,充分挖掘本地抗战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设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抗战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从而在他们心中厚植抗战精神根基。开展红色文化活动是激发精神活力的有效方式。陇南各地可以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举办红色歌咏比赛、抗战主题文艺演出等活动。如传唱《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经典抗战歌曲,以激昂旋律唤醒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爱国主题实践活动是践行抗战精神的现实途径。政府应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爱国主题实践。支持青年志愿者投身贫困地区支教、支医等公益项目,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践行抗战精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传播抗战精神,展示陇南人民不屈不挠、爱好和平的良好形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作者系陇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陇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