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陇南民族团结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王文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把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凝聚到一起,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举。”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在此交织,自古是氐羌、汉、藏、回等多民族迁徙交融的“天然通道”。从古代的民族融合,到近代的红色岁月,再到新时代的砥砺奋进,每一段故事都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鲜活图景。
一、商贸互通与文化交融,筑牢共同体历史根基
陇南的民族团结基因,深植于古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漫长进程。秦汉时期,陇南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中原文化与陇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汉武帝时期,在今陇南西和县洛峪镇设置武都郡,大量汉族人口迁入陇南,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深度融合。汉族的儒家思想、礼仪制度传播到陇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如氐族歌舞、羌族刺绣等亦为汉族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作出了贡献。魏晋南北朝时期,陇南地区的民族融合深入推进,相继形成白马氐人建立的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以及宕昌羌人建立的宕昌国五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吸收中原文化元素,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互学互鉴。尤其是氐族在今陇南西和县建立仇池国,推行“汉化改制”,引入农耕技术,形成“氐汉共耕”的生产融合。唐宋时期,陇南茶马交易蓬勃发展,汉族商人与吐蕃、西夏商人频繁往来,交换茶叶、马匹等商品,促进语言习俗融合,将沿途各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康县现存刻有“茶马贩通番捷路”铭文的石碑,作为中国茶马古道途经之地的唯一实物佐证,更印证了陇南在历史上作为多民族文化交流、经济往来枢纽的重要地位。古代陇南的多民族交往,通过商贸互通构建为利益共同体,通过文化交融形成精神共鸣,通过通婚相融构筑为血脉共同体,让“各民族共生共荣”成为刻在陇南土地上的历史记忆。
二、救亡图存与携手抗争,凝聚共同体精神力量
进入近代,面对国家危亡、民族危难的严峻考验,陇南各族群众以“保家卫国、共赴国难”为信念,将地域认同升华为民族认同,凝聚起“共御外侮、共求解放”的共同体精神。红军长征途经陇南时,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1935年9月,在哈达铺颁布《回民地区守则》,红军战士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当地汉、回、藏等多民族同胞亦为红军送粮、送药、当向导。在徽县,红军协助回民群众成立回民自治委员会,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先行探索。在成县红川镇西柳沟休整时,红军战士为回族群众开凿水井,用实干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陇南各民族同胞同仇敌忾。成县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应运而生,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徽县、成县等地的回族同胞积极组建抗日救亡团体,宣传抗日主张。中共陇南地下党(甘肃全省地下党中最大的一支)中,少数民族党员占有重要比例,其中康县回族人士马占瀛深受红军感召入党。解放前夕,礼县、西和等地回族地下党员携手各族群众,筹集军粮、赶制军鞋,为陇南解放筑牢后勤保障,诠释着共赴国难的共同体精神。近代陇南的民族团结实践,实现了“从自然交融到主动联结”的转变,为新时代厚植共同体意识注入了精神动力。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彰显共同体时代价值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新时代,陇南继续弘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不断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在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藏、汉、回族代表共商社区治理,创新“多民族议事会”机制,发展特色产业,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凝聚力和创造力。在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非遗传承人班哲扎根乡土,抢救濒危民俗,融合现代编曲让白马民歌火遍网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鲜活文化力量。在宕昌县藏族乡岳藏甫村以“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借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助群众增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在强村富民中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成县小川镇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厅,深度挖掘《西狭颂》摩崖石刻及五瑞图中所蕴含的民族团结元素。在回族人口占比高达95%的徽县东关村,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探索“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民族事务融合”模式,展现回汉一家亲的景象。
陇南的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各族群众共同发展的具体行动中。从脱贫攻坚的“携手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同心筑梦”,陇南各族群众用实践让共同体意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新时代陇南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
[基金项目:陇南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依托陇南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5LNSKZX-16);陇南市202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探析”(24LNSK027)。]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